12月13日晚,入夜的南京寒气刺骨,悠扬的小号声响彻祭场,“烛光祭·国际和平集会”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。

  祭场中央的青砖墙上,白色花圈环绕黑色“奠”字,两侧石子路上铺满了白烛。夜幕下,长明火在燃烧,一盏盏烛光陆续点亮,划破沉沉夜空。人们手捧白烛,依次入场。

  

  12月13日,人们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加“烛光祭·国际和平集会”。 新华社记者柳文惠 摄

  “祖奶奶不在了,我替她来为86年前罹难的家人与同胞献上哀思。”已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马秀英的曾孙女马雯倩说,“祖奶奶生前讲‘只要活着就一直作证’,我将继承她的遗志,把这段历史传递下去,这也是对她最好的告慰。”

  见证者渐渐凋零,铭记者生生不息。

  1937年11月,包括约翰·马吉在内的20多位外籍人士冒着生命危险商议并组成了“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”,设置25个难民收容所,在此后南京的至暗时刻收容保护了25万多名中国难民,温暖了无数在瑟瑟寒风中绝望的心。

  当晚,约翰·马吉的孙子弗雷德里克·马吉来到现场。他说:“我的祖父深爱着南京。现在,我的心也与南京人民、与中国人民的心连在一起,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。”

  “不屈的紫金草啊,凄风苦雨中生长,向着天空昂着头颅,对着太阳,顽强歌唱……”紫金草艺术团童声合唱团带来的原创歌曲《紫金草向阳生长》在祭场响起。

  “听着孩子们的歌声,我眼泪都掉下来了。”日本友人大门高子说,日本紫金草合唱团计划明年来南京演出,也衷心希望中国的紫金草艺术团能到日本交流,用歌声祈愿和平。

  

  这是12月13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拍摄的“烛光祭·国际和平集会”活动现场。 新华社记者柳文惠 摄

  祭场里,长明火在燃烧。人们用寒风中微微摇曳的火焰祈愿遇难者得以安息,祝愿和平永留人间。(记者蒋芳、邱冰清)